扫描加微信
免费获取方案
企业员工培训只要开始就不晚
发布时间:2016-07-12 16:00:28 发布者:铁赢企管
企业为什么要培训,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企业对此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企业认为,培训是一种员工福利,这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因为这符合员工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有的企业认为,培训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更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让员工获得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让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从效益上对企业是非常合算的,因此是一项值得的投资。有些企业则持有相对负面的看法,他们认为培训的意义不大,因为员工们在参与了培训以后,并不能真正的促进工作绩效,因此并没有太多必要去系统化地执行企业培训。
科学管理刚刚诞生时,泰罗就抱怨大量的“效率工程师”歪嘴和尚念错经,扭曲了科学管理的原意。随着商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学术与实践的对接就一直存在着争论。50年代,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戈登和豪威尔报告(R.A.Gordon and J.E.Howell,Higher Education for Busin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卡内基基金会资助的皮尔森报告(F.C.Pierson,The Education of American Businessmen,Mcgrew-Hill,1959),都尖锐地指出商学院未能承担起训练、培养管理者的重任。当时的批评,认为商学院过于强调职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和科学两大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用支离破碎的具体知识限制了管理者未来的成长。而到了80年代,批评反了过来,美国大学商学院协会组织的调查(L.Porter and L.E.McKibbin,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lopment,Mcgrew-Hill,1988)以及其他相关研究则指出,商学院中定量研究和心理学、社会学教学内容的剧增,大批没有工商业背景的学者从事工商教育,不理解工商业活动的复杂和奥妙,经不起现实适用性的检验。讲管理的教授不懂实际管理,从事实务的经理看不懂管理论文,成为工商教育的通病。重视实务的明茨伯格,干脆写了一本书《要MBA还是要经理人》,对工商教育极尽奚落调侃。可以说,管理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对接,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
这个难题的症结,在于管理领域的分工。管理实践是一个整体,而管理知识则三分天下:学者、咨询培训师、企业家(包括经理人)各掌握一部分。这三种人的志趣不同,发展各异,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领域和同一类问题。学者的目标是学术上的建树,培训师的目标是打动实践者的心灵,实践者的目标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例如,面对同样一个产品滞销的案例,学者感兴趣的是可否能够在理论上挑战现有的营销学说,培训师感兴趣的是这个企业是否愿意花大钱训练推销人员,而经理人首当其冲的是考虑资金回笼和周转等问题。正是这种立场的不同,经营者会觉得学者分析论证是远水不解近渴,站着说话腰不疼;学者会觉得经营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激反应代替了理性思维;而且双方都对培训师信不过,学者觉得培训师过于浅薄,经营者对培训师能否解决问题满怀疑虑,培训师一方面嘲笑学者是书呆子,一方面把经营者当冤大头。
企业培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企业很难一步到位,但是只要把培训放在企业战略重要的位置,只要开始就不晚。
下一篇:企业如何做职业生涯的培训
上一篇: 卧底海底捞,看海底捞如何搞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