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加微信
免费获取方案
冯小刚不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20 11:50:02 发布者:铁赢企管
在青年时期因为经验不足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后,冯小刚成为了商业电影最忠实的信徒与先知。当其它导演还在对海外电影节的奖杯频抛媚眼时,冯小刚第一个站出来,向国内观众“拜年”;当其它电影还在靠一张张卖电影票赚钱时,冯小刚学会了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做起一秒钟几百万上下的生意;当所谓的学院派放下架子,献媚大众时,这位最有观众缘的导演又转过身去,背对观众,面对自我。
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电影商业化乘风破浪的这十几年,冯小刚一直站在船头,敬仰他的还是鄙视他的,都在玩他玩剩下的。
如今,冯小刚重拾故梦,为贺岁档献上自己的“初恋”——《1942》,没有广告植入,沉重悲凉的腔调也与目前商业大片追求的娱乐性背道而驰,冯小刚押上长久以来与观众培养的默契,还有导演生涯最高的一次投资,非常任性。能不能再一次改写票房历史还未知,但你不得不承认,环顾当今华语影坛,只有他敢这么干。
冯小刚幼年的爱好是画画,27岁那年,受郑晓龙引荐,冯小刚被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一名美工师,随后,冯小刚展现出了过人的编剧才华,《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90年代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名单中都有他的大名。
1994年,冯小刚离开艺术中心,并与王朔、彭晓林共同创办了后来被他成为“窑子”的“好梦公司”。对于那段经历,冯小刚戏称,他和王朔是一个窑子里头两个花枝招展的鸡。
在好梦公司,冯小刚或编或导或演了五部半影视作品,首次独立电视剧《一地鸡毛》,拍摄处女电影《永失我爱》,还在《我是你爸爸》中奉献了极佳的演技,但这些走批判文艺路线的影视剧要不就是半放半禁的尴尬状态,要不就是未能通过审查直接被毙。1996年,《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开机不久后被停机,电影局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同年年底的电视剧《月亮背后》杀青后遭禁,数百万投资打了水漂,接连几部作品胎死腹中,好梦公司信誉扫地,被圈内视为“毒药”,“精神领袖”王朔远走美国后,“好梦公司”正式歇业,冯小刚跌入事业低谷。
每个青年人都有追星经历,冯小刚也不例外。单亲家庭,非科班出身的他初入影视圈交杂着迷惘与不自信,正是在这种脆弱的时刻,认识了王朔,并被其深深吸引。
王朔对冯小刚影响有多大?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那个耸人听闻的标题足以说明——“抬眼望见北斗星”。但王朔是大院子弟出身,天生有着霸道的优越感,甚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小说锋芒毕露,存在着大量黑暗,残酷的描写,而彼时冯小刚羽翼未满,还未在影视圈站稳脚跟,在威严不可侵犯的审查制度面前,对社会抽鞭子,走批判文艺路线无异自讨苦吃,把握不准风向,最牛逼的创意也只是鸡蛋碰石头。不过,也得感谢这段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的岁月,让冯小刚知道“哪些东西是抗不过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坚持的” 。
冯小刚的崛起,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上世纪90年代,随着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学院派导演的成熟,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扬眉吐气,其中尤以93年《霸王别姬》摘走金棕榈,将这场瑰丽的造梦运动推向巅峰,但这些金光灿烂的奖杯,却无力挽救中国电影市场连年萎缩的颓势,几大国营电影制片厂接连出现亏损,上影,西影甚至靠借债度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小刚被任命为攻坚电影票房的排头兵。
电视剧导演出身,接地气是表面说法,更重要的是,与功成名就的张艺谋们相比,冯小刚并不强势,“甚至有点自卑感,可以强加市场理念给他”。最终,拍摄于《甲方乙方》1997年,以3300万的票房让持续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扬眉吐气了一把。
随后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依样画瓢,为贺岁档量身打造的头三炮的票房依次为,3600万,4300万,3300万,虽不是步步高升的递增关系,但足以夯实冯小刚卖座导演的地位。冯氏喜剧成功的意义,对39岁的冯小刚而言,是否极泰来、迎来事业的春天,于整个中国电影的大环境,却是一声响亮的吹哨。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并不缺乏深刻,艺术性质浓郁的作品,却罕见有观众缘的“俗片”。
说冯小刚凭个人之力,将站在云端的中国电影拉回地面有点太狗腿,但起码也是个以身作则,为中国电影的“科学发展”指出一条明路的模范标兵,毫不夸张地说,以他为起点,中国电影市场化探索摸到了类型化的门道,骂声最猛烈的时候,冯氏喜剧,几乎成为唯一能够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国货,合作伙伴高军这样定义他的奉献,“当年如果《甲方乙方》没有出来,中国贺岁档探索至少要晚5年。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导演生涯的转折点,自此之后,“文艺先锋”冯小刚华丽转身,成为彻头彻尾的“商业大腕”,在早期的贺岁喜剧三部曲中,冯小刚毫无私心地取悦大众,任劳任怨又贪婪地重复行之有效的卖座法则,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呈现出段落式的套路结构,靠连篇累牍的俏皮话粘合,主角葛优扮演的,几可看做一个角色——《编辑部的故事》那个不正经的李冬宝。
在学院派的评论家眼里,这些电影缺乏场面调度,无视电影语言,只不过是一些小品段落的串联,脍炙人口的台词其实是对王朔京派文化的模范与抄袭。另一方面,冯氏喜剧在票房上也呈现出北热南冷的地域特色,三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北京票房分别是1150万,1280万,1000万,单北京一地票房便占了全国票房约三分之一,冯氏喜剧这个品牌,在南方地区并不畅销。
不过,对于穷怕了的冯小刚来说,这些非议更像是成功招来的妒忌,成名主旋律外的小插曲,他完全沉浸在幸福中,“我为当一个能赚钱的导演而自豪。”
发展期:别人要票房,他卖广告 代表作品:《手机》,《大腕》
当大多数导演还亦步亦趋地学着冯小刚用商业走路,商业嗅觉灵敏的冯小刚又先人一步,为中国电影贡献了另一条生财之道——在电影中卖广告,关于广告植入,谁是内地银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难考究,但冯小刚绝对是将这一项业务发扬光大的先驱。
如果说《甲方乙方》中,那句“供给我们骆驼烟的安德略普”提到的品牌名字,更多是无意之举,那么在《不见不散》里,葛优饰演的刘元那件印着大大的Marlboro的背心,不断在镜头前晃来晃去,已赤裸裸地昭告了冯小刚搞创收的决心。
《大腕》边讽刺边植入。
当然,植入广告最登峰造极,还属《大腕》。在一场模拟大腕的葬礼中,“遗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装成广告位,眼戴“硕士伦”,脚蹬“彪驴”,还有“报丧鸟”,“555烟草”,“可笑可乐”,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稍做整容后,以各种姿势插入,反而起到一种离间的讽刺效果。
到了《手机》,冯小刚运用起植入广告已相当熟练顺滑,某品牌手机的各种功能与剧情无缝对接,以致有网友看片感叹,应该在领衔主演一栏加多个名字,摩托罗拉。正因有了这些广告商的帮忙,《手机》没有上映就已经收回了全部成本,冯小刚也敢自豪地说,“我卖的每一张票都是赚的。”
时至今日,除了古装片,年代戏,几乎银幕上发生的当代故事,都会与广告沾边,而观众对植入广告的态度,也不似当初那么反应激烈。坦白说,冯小刚电影与广告的联姻,华谊是媒人(王中军的华谊一开始其实是广告公司),但不得不佩服冯小刚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职业精神,而他对植入广告的功力,也日渐精进,从一开始生硬地对白植入,场景植入,但最后巧合地和情节发生关系,而达到焕然天成两位一体的效果,他的聪明与灵活再一次得到了市场回报。
代表作品:《天下无贼》( 看全片),《集结号》
同为内地贺岁片发起人的高军曾在采访时表示,当时打造内地贺岁片的概念时,曾定下三条军规:1,一定是为档期量身打造;2,喜剧风格,大团圆结局;3,一定要有名演员参与。
严格意义上,《手机》就已不能被归类到喜剧,喋喋不休的俏皮话下,其实掩盖着现代人在高压与被围观中,一言难尽的狼狈。
《天下无贼》走得更远,冯小刚开始试探内地的审查底线,以“贼”为主角,角色开始学会动作,而不是耍耍嘴皮子;之后是第一部古装片《夜宴》,直至《集结号》,终于修炼成功。冯小刚用不到8年时间,就推倒规则,换句话说,他打造了内地贺岁片的原型,又拓宽了内地贺岁片的边界。
冯小刚的《集结号》拿下两亿票房。
《集结号》已经完全将冯氏以往的特点擦得一干二净,既不明目张胆地幽默,也不笑里藏刀地黑色幽默,百分百正经。冯小刚对此的解释是,“对于贺岁片这个概念,可以用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贺岁可以是欢乐的,也可以多些感动。好比说,春节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可以看春晚一起乐下,也可以倾诉下这一年来的委屈,得到一些理解和安慰,这也是一种享受。”出于形象考虑,电影也放弃了更有票房号召力的刘德华,而启用几乎是零人气的张涵予担纲男主角。除此之外,《集结号》还是一部现代战争片,打破了“大片必是辫子戏”的潜规则。
走“旁门左道”的《集结号》最终功德圆满,不仅拿下了年度国产片第一的桂冠,也打破冯小刚票房纪录,成为其首部内地票房破两亿的作品。
这一阶段的冯小刚,呈现出一种较劲的姿态,与自己较劲,与舆论较劲。当被批评电影地域色彩太重,在南方卖不动,《天下无贼》就找来刘德华,刘若英,并首次登陆香港,试探港台市场。当被质疑只会拍小品喜剧,不懂视听语言,对大片缺乏掌控力,《夜宴》就砸下1300万美金,网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全明星班底,演员有葛优,章子怡,周迅,动作是袁和平,美术是叶锦添,音乐是谭盾,面对媒体的采访,还不忘酸溜溜地强调“拍得没有拍以前那些现实题材费心”。
而对于自己的软肋——奖项,冯小刚也是欲拒还迎的暧昧态度,曾因金鸡对自己的忽视而放狠话“永不参评金鸡奖”的他,在《集结号》获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提名后,食言参加颁奖礼,并最终抱走最佳导演,与金鸡一笑泯恩仇。
“对我来说这事(票房)已经一点都不刺激了。”这句话,是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票房过6.5亿,创出国内华语片票房新高时,对媒体的表态。听上去很拽,但环顾华语影坛,有底气说出这一句话的,除了他,没第二个。拍《非诚勿扰》,电影局并不支持,觉得他应该沿着《集结号》往下拍,走大、重的艺术路线,但一向“听话”的冯小刚选择说不。
《非诚勿扰2》片段:香山追悼会。到了这儿,冯氏喜剧不再是纯喜剧,而是笑中带泪。
从《征婚启事》中借来一个开头,再揉进一些稍加改编的真实经历,一边享受北海道的艺人风景,一边作业,拍得省心,省事,低投入却高产出,轰下3.4亿票房,在此基础上,《非诚勿扰2》与故人王朔的牵手水到渠成,熟悉的观众以为这对黄金搭档又将炮制出何等辛辣刻薄的段子,谁知他们却高举轻放,变成两位老苍孙诉苦式的自说自话。
《非诚勿扰》里,葛优从油滑变成纯情,甚至会泣不成声;再谈婚姻,《甲方乙方》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没有房子的婚姻更不幸福”,到了《非诚勿扰2》,则说“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误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简单来说,冯氏喜剧变味了,不再是挠痒痒式的纯喜剧,而悲喜交加,笑中带泪,更像一场让你又痛又爽,最后还逼出几颗眼泪的足底按摩。
拍《非诚勿扰》时,冯小刚50岁,刚好是他与观众第十次银幕约会,一穷二白时,憋着劲讨好“二老”——老百姓与老干部,那是为了生存,如今生活鲜花盛开,冯小刚开始放下斗心,献上诚意,取悦自己。你甚至很难将《非诚勿扰》这样的电影归类,它有着文艺片的私密性与个人情怀,却又与普罗大众心心相惜,它模糊了类型,叙事没有章法,像老友的倾述般随情随性,但又句句入心,这样的电影于产业来说,意义近乎为零,别人很难借鉴或者复制,只能说,这是冯小刚独享的运气与奇迹。
返老还童期:心态上回到起点.
代表作品:《一九四二》
它是冯导对其导演生涯的一次总结
冯小刚自认,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有两部电影听见了上帝的召唤,一是《手机》,二是《一九四二》。
自1994年第一次看到《1942》的小说,冯小刚便萌发了想搬上银幕的冲动,之后的岁月,无数次念念不忘这个一见钟情的女子,“拍每一部电影累计的经验,都是在为《1942》做准备”。可以想象,这既是一部野心极大的作品,因为积蓄了冯小刚十几年来的能量;又是一部没有野心的电影,就像一个男人面对自己的初恋,他的欲望肯定不是占有,而是剔除一切杂质,凝视,欣赏,喟叹,怀念。正如冯小刚说的,《1942》是拿过往20年来赌,用20年来与观众培养的默契,是成佛成仙,还是功亏一篑,打回原形,其实无论输赢,笑到最后的,还是冯小刚。
“我一开始入这行是因为喜欢电影,后来发现电影实际上是名和利,于是我特认真冲着它去了,等我赢了房赢了地,现在拍电影又变成乐趣了,动机非常纯洁,不再为钱拍戏了。”“再拍五部片就退休”,种种迹象看上去,冯小刚拍《1942》的心态上回到起点。而从试片后口风看来,技巧上也做到化整为零,据说你看不到导演的态度,与一切高大伟岸的形容词绝缘;据说你看不到《唐山大地震》的煽情,与狗血,肥腻也挨不上边。
不批判,不反思,不深刻,这是一部与历史平视的电影,这是冯小刚纯真年代的返璞归真,也是他对他导演生涯的一次总结。
下一篇:景海鹏的成长故事
上一篇:古人勤奋读书最经典的30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