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加微信
免费获取方案
企业管理岗位的朋友要学会结构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8-03-26 14:31:53 发布者:铁赢企管
今天我们接着分享有关结构思维的内容,相信处在现代职场的企业管理岗位的朋友已经明白了结构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学习应用结构思维的前两步,第一步是对信息的识别筛选,第二步是对信息的归纳整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结构思维的第三步:对结论的提炼概括。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个星期跟大家举的那个有关汇报的案例?案例回顾:职员小刘正在给张经理做一次汇报工作,这是汇报的内容:王经理来电话说他3点钟不能参加会议。小李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把会放在明天开也可以,但是10:30以前不行。可是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定。唐总的秘书说,唐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回来。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假如你是案例中的张经理,在听到这样的汇报内容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不是觉得汇报得特别乱,并且没有主题,甚至会对小刘有这样的评价:工作虽然努力,但是却不是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小刘为什么会被如此评价?是因为他的汇报内容没有重点,没有条理,让人搞不懂他究竟要表达什么。
不仅小刘经常如此,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表达也是如此。那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繁杂的信息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识别,然后去归纳整理信息,接着还要将这些内容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得出结论观点,并说出有这样结论观点的理由所在。前面两步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后面一步就是今天需要我们学习和应用的内容,那怎样对结论或者观点的概括提炼呢?
在这个星期开始讲结构思维的时候,跟大家分享了有关思维的特征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思维有两个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同时,针对这两种特征,我们便有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同样的,对信息的提炼概括也就可以应用这两种方法。
归纳法的应用
归纳推理,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在识别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共性。
举个例子:银杏是树,银杏有根。香樟是树,香樟有根。所以结论是凡是有根的都是树。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归纳法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论证方式,但是,当我们使用归纳概括结论时,一定要确保我们所罗列的要点是穷尽的。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不是正确的。
比如,上述例子中,其实很多花草都有根,但它们却不是树。所以,结论立刻就被推翻了。那如何穷尽要点呢?我在上一篇的内容用MECE法则已经分享给大家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再跟大家介绍两个寻找共性的方法。找共性一共有两种方法,分别叫做描述性概括和行动性概括。
1、描述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我们拿前面举的那个案例来说明。
咱们可以识别出会议更改时间的原因包括4个:
第一,王经理今天不能参加;
第二,小李明天有空,也不介意晚点开,但是10:30以前不行;
第三,唐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回来;
第四,会议室星期四还没没有人预定。
从前面3个原因可以找到它们共同点,一是都是涉及到参会人物,二是他们在周四上午11点都有空。由此可以总结出“参会人员在周四都有空”的一类原因,而另一个原因“会议室恰好周四还可以预定”则可以单独分为一类。
在上次的线下读书会上,跟一个朋友也针对如何用属性上的共性举了一个例子:针对电脑、鼠标和书,我们可以提炼概括出什么?电脑是工具,可以用来学习,鼠标也是工具,也可以用来学习,书还是可以作为工具,用来学习,所以我们提炼概括出“它们都可以学习”的结论。
2、行动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跟大家举个例子,加入你作为一个HR在公司年底汇报总结时说了这么一些事情:
第一,今年我们的业绩特别好,达到了XX;
第二,今年我们的招聘特别好,招聘了多少XX;
第三,今年我们的工作特别热情,每天XX;
这三类工作的共同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公司特别有竞争力,赶紧加入我们吧!请大家注意这两种提炼方式得出的差别:第一种概括的是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第二种则是往前更进了一步,导向最终的结果。
所以,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演绎法的应用
前面已经讲过,演绎法的最熟悉的例子就是三段论:
大前提:人都是要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这是一个典型的演绎论证的过程,从我们都已知并且公认的“人都要死”这个事实出发,再将“苏格拉底是人”这个特殊事件结合,就可以推断出“苏格拉底会死”这个结论。其实,这就是一张有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将一个事实与对应的某个规律联系起来,然后得出结论。
所以,当我们尝试去说服别人时,用演绎法去说服是比较合适的。比如,你要去追一个女孩子或男孩子,并且知道了她或他的喜好和喜好的类型,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说: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男孩子或女孩子,他或她需要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前提),恰好我就是这种类型的并且也有这些特点(小前提),所以你选择我是没错的(结论)。当然,这从逻辑推理来说是没错的,但是并不能保证他或她就得喜欢你,这里只是拿这个来举例,大家不要当真。
由于大前提,通常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常识,所以它推出的结果通常会让人感到特别可信。这种方式,对于有拒绝心理的听众特别有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前提一定要满足无可争议这个条件,否则就无法说服别人,而当大小前提都符合了无可争议的条件后,说服一定可以完成。那么,什么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前提呢?有两种。
第一种,大前提是主观判断。
比如说,在前面的那个追女孩子的例子中,假如你不知道女孩子喜欢什么类型,而自以为是的认为她需要一个温暖贴心的男孩(大前提);而我就是温暖贴心的人(小前提);结论是,你应该喜欢我。这个女孩子很有可能不会。为什么?因为她喜欢的可能是霸道裁。
第二种,在大前提当中,罗列特别冗长的信息。
比如,你写一个汇报,前面写了10页的大前提,10页的小前提,最后一页才出结论,这个时候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负担太大了,还没等到结论呢,就放弃了。为了避免这两种争议,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大前提要尽量引用普适的真理或者是客观事实,比如大家都认可的公理、定理或者是行业规律。其次,在罗列大前提要素的时候,尽量不要超过3项。文\清源塘读书会蒋润
下一篇:优秀培训师PPT背后的秘密
上一篇: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学会“清单”